前面我以“文本论”为基础谈了有创造力的读书的好处。反过来,将作者的人格与书一起来读,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例如,创作了《大象先生》《山羊的来信》等童谣的诗人玛多·道雄先生(4)(2014年2月卒,享年104岁)于2005年出版了著作《我语故我在》(集英社,be文库)(日语书名:《いわずにおれない》——译注)。
书中玛多先生对“生命”进行了如下阐述:
无疑,石头这种东西并没有生命,但从生物与无生物的关系来加以考虑的话,绝不能说石头是不同于生物的劣等之物。宇宙中飘浮的气体和颗粒物形成了小行星,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合体形成了地球。在遥远的40亿年前的过去,从无机微粒子熔化成的原始的海洋中诞生了生物……换言之,无生物犹如生物的母亲。
玛多先生不但通过蚂蚁、蚊子那样的微小生物看世界,他甚至透过无生物的石头观察宇宙。他用这种观察方式、思考方式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诗作。
读着年逾百岁还精力旺盛地从事创作活动的玛多先生的书,我不由得心潮澎湃,创作灵感不断涌现。“了不起啊,年逾百岁,还能有如此的创造力,年逾百岁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画出如此绚丽的图画。”读玛多先生的书,你首先能感受到这样的震撼。随之,脑海里便会涌现“创造性让感知力永不枯竭”的想法。你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微小的事物上,并意识到善于观察是多么重要。
进而,玛多先生的人格魅力也会让你深受感染。
玛多先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遇事决不发火、极其友善的人,据说他的家里人是这样评价他的:“他就像菩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中村元老师的译著《佛典:经集》中佛陀所说的话,我不由自主地想“也许玛多先生就是现代的佛陀”。通过读书,我们了解了一件件趣事,之后再来重新一读玛多先生的诗集,便有了与之前不同的感受。
将作者的人格和书放在一起读,能提升自己的感知力,你会开始观察过去并不关注的微小事物。当然,读那些实用型的书就不需要那么深入了,例如健康保健类的书,你只要将它们当成信息来了解就足够了。
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所需的修养,还是要有一定深度的。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