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山河锦绣第三十二章耍谋中开
第五卷山河锦绣第三十二章耍阴谋中日开战
相隔近二十七年,和珅此次出洋已不是以往可比,使团中正式各部官员就有三十余人,其中从二品以上的大臣有三人,分别是和珅、翁同龢和李鸿藻,剩余人中,四品七人,五品九人,六品十一人,再加上随行人员,总人数已近二百余人。
护卫舰队司令由北洋左总兵丁汝昌领衔,随行战舰三艘,将兵一千三百余人,他们的同行,也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展现实力的开端,为了这些随行名额,北洋内部几乎是打破了头,最后还是以李鸿章亲自*板,挑选了既留过西洋,又是心腹的丁汝昌。
当然,此次出访没有南洋的份,让刘铭传大为不爽,为了此事可没少跑到京城找和珅诉说,要不是和珅最后答应他下次换舰名额中南洋多占点便宜的话,弄不好看不惯北洋骑在南洋头上的刘铭传早就把奏折送进宫里,为南洋鸣不平了。
为了出使成员的构成,和珅费了不少心计,这三十余人中,并非全是洋务派的人,除了那些总理衙门的外交官之外,团中绝大多数却属于中间派和保守派势力,和珅特意挑选这些人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让这些常在国内叫嚣着洋务无用论,或者陶醉于眼前中兴之气,怀有盲目自大、乐观者好好去瞧瞧西方国家的真正实力,对比一下中国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此次出访路线和上次不同,和珅特意挑选了先欧洲后美洲。随后从太平洋返国的道路,他们先经过英国殖民地地印度,随后沿波斯湾而上,从非洲绕过好望角,抵达欧洲。
中国使团出访的消息传开后,整个世界都为此忙碌起来,尤其是作为使团正式出访的第一个国家——英国。各大报纸都对中国的这次出访作了详细报道,并派去记者随使团一起同行。以目睹中国使团的风采,便于采访。
一个半月后,使团顺利抵达英国。在伦敦,由英国相亲自迎接中国使团的来访,并当日邀请使团成员入白金汉宫,由英国女王、印度女皇维多利亚设宴,并会晤。
和珅一行在英国大受欢迎。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内阁倒台,新任内阁向来反对鸦片战争,同时对中国怀有好感,这些年里为了弥补两国之间的裂痕,大力禁止鸦片流入中国,并与中国展开了各项贸易、工业甚至军事上地合作。虽然英国还未达到美国、德国同中国的那种密切关系,可从整体来看。两国地协作一日甚于一日。
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大幅提升,也让英国国内政治风向大为转变。如果说以前英国政府和中国的合作是出于某些层次的政治家良心,或者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和利益的话,那么现在,中国的展更让其他英国人看到了在东方崛起的一个大国。从而热衷于和中国打起了交道。
这也是和珅选英国为第一站地原因,不仅是英国政府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也有着中国所求的许多方面。无论从海军舰只的制造、现代工业的展,还是同欧洲其它国家外交上的原因,中国和英国和谐相处,对双方都是大有好处的。
西方国家地繁华和达,让刚踏上英国国土的中国官员们看得是目瞪口呆,一件件,一样样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琳琅满目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且英国王室为了接待中国客人。所设下的丰盛宴会,更让拿下一直以为西方人为蛮夷的官员们领略了不同东方文化的礼仪。
和珅出使西洋当然不是只带着那些目空一切地土包子们见识的。第二日除了把这些人丢给英国政府招待,让英国官员陪同游览英国各大城市外,他带着总理衙门的外交成员,和英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合作谈判。当半月后,中英商务合作协议正式在伦敦签订,标志着中英两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开端。
继英国后,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都是摆在中国使团前的一一出访对象,等三个月之后,带着厚厚一叠各种不同类型的协议书的中国使团再回到西班牙,从大西洋出海,前往出访世界的最后一站——美洲大6而去。
经历了在欧洲大6的见识,和珅明显感到那些中间排和保守派地转变。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西方国家地强大和另一般的文明,让这些人看到了以前从未想象过地东西,虽然有些人嘴上依旧强硬,但不能不否认,在他们心中的那种震撼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这是一个和欧洲又截然不同的新兴国家,在美国中国人一行更是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接待。广阔的土地,四通八达的铁路,高展的工业和商业,更让自称为天朝大国的中国官员们见识到了一个不小于中国国土的强国。世界之大,世界之精彩,世界之多元化,让最强硬的反对派也不能不承认西人的确有所优秀的一面,这洋务也不是百无一是,至少西方各国的繁华和达,就不是中国内6所能比的。
可谁也不知道,正当和珅他们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却生了一件谁都没预料的小事,而当这事传到尚在美国各处访问的使团中时,已经变成了一件大事。
这事说起来还真是小得不起眼,原因只是因为中国沿海的一场风暴所至。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属 国,二月间,琉球渔民在海上遭遇风暴,不慎流落到台湾附近。由于语言不同的原因,琉球渔民有五十多人被台湾土族识为海盗而失手杀害,当中国地方官员得知赶到时,除救下剩余渔民外,已经无法挽回悲剧地生。
出于善后,中国政府派人把幸存者送回琉球,好生安抚了一番。而琉球王也并未对此责怪中国,此事就如此平息了下去。可这事不知道怎么地。就传到了日本人的耳中,日本驻中国公使一面向国内传回信息,另一面跑去总理衙门打叹消息,试图试探中国对琉球和台湾的态度。
如果和珅等人在国内的话,是不会让日本人抓到任何把柄的,可恰恰由于此次出洋,总理衙门有经验的官员被抽调一空。就连辜鸿铭等人也因为同文馆等重事没有重视日本此举,只派了几个普通官员接待了日本公使,并表明二岛皆是我中国领土,中国人杀中国人只是我们自己的内政,管你们日本人什么事?你们有什么资格能过问?
这个反驳说地有理,日本人也挑不出任何毛病来。可那时候不知道哪个白痴为了显摆,又在后面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句:“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的话,这句不加没什么关系,可这么一加却惹出了麻烦,顿时就给别有用心地日本人抓到了痛脚。
中国的快崛起,让日本上下感到强烈的不安。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国力上涨非常迅,同时由于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在畔,更让身为岛国的日本为此担忧。
日本从古自今,一直梦想拥有大6的土地,在明朝末年,日本企图通过朝鲜为跳板,蛇吞中国,最后却落了个鸡飞蛋打的下场。而今,随着日本国力的崛起,狂妄自大地日本人又把开拓国土的老一套拿了出来。虎视眈眈地向四边找寻能咬下第一口的目标。总理衙门的这一回复正让他们看到了可乘之机,顿时拿着“化外”两字大做文章。口口声声道既然台湾、琉球是化外之地,那么就不属于中国领土,日本随手占去是理所当然的事,不顾中国政府反对,悍然出兵,派出舰队侵占了琉球,同时又整军三千,试图以琉球为基地,一举再占台湾。
小小的日本国居然有这么大的胆子,这让年轻的皇帝同治怒火上涌,决意给胆大包天地日本人来个教训。经历过中法战争的中**队哪里瞧得起小小的日本?当即皇帝下旨,以南洋为主力守护台湾,刘永福的黑旗军为台湾驻军,严击犯岛之寇。至于琉球,应逃出了的琉球王之求,派出北洋舰队部分前往,打算一举击溃这些不起眼的日本军队,收复琉球国土,让日本人好好瞧瞧中国地威严。
从军事实力和国际舆论支持上来看,中国都占有绝对优势,可这仗刚一打起来,却不怎么乐观。台湾之地战事尚可,日本人丢兵弃甲,连台湾的毛都没有摸到就逃了回去,而琉球却接近日本本土,占有地利之遍,日本人又是铁了心要在这里占住脚,疯狂派兵增援,一时间北洋派出的军队和日本人居然打了个旗鼓相当,虽然几仗下来有些小许战果,却总是无法一定乾坤。
随着日本不断增派援军,琉球之战越打越大,加上北洋一开始就小瞧了日本,没有拿出全部实力,其结果让同治大为不满,李鸿章见战事进展如此也是心中焦急,为了改变僵局,他连忙派出北洋所有战舰支援琉球,再由6军协助,这才一举击溃日本军队,总算拿回了琉球全境。
可这事到这时候还没完,日本人不甘心失败,但硬打又打不过中国政府,只能在外交上玩起了文章。他们又派使来中国,以两国源远流长的“良好关系”了解这个误会冲突,恳求体面的结束战争,又主动服软,并提出请求,希望中国和日本政府都适当地“抚恤”一下在琉球战争中死者。恭亲王奕訢经上奏后求得了同治同意,以大国的态度答应了日本的这个请求,两国进行停战,各**队回到开战前的状态。
可谁也没想到,日本人居然擅自篡改公文,把琉球死亡人的抚恤改成了对日本人的赔款,把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并借以此例证明中国承认日本对琉球地统治,趁中**队撤退地空隙突然又兵侵占了琉球,同时公告全世界,改琉球为冲绳县,纳入日本。
日本人如此出尔反尔,卑鄙无耻,让中国官员愤怒异常,同治更是感到了莫大耻辱。同治在第一时间下诏,聚集起两大舰队,三万6军,浩浩荡荡地直扑日本本土,一场空前大战眼看就将在远东生。
****
有读者留言,夜深这里解释几句
一:安南历来是中国属国,这点历史有考证,未成法国殖民地的安南对中国还是很恭敬地,近代后的越南和朝鲜和当初的安南,朝鲜有不同,这都是中国变弱后才看不起中国的。
二:书中没有写驱逐任何正当商业,法国提出的条件更不是正当商业行为,完全是无理所求,至于披露谈判条约,在当时很正常,历史上中法和谈的时候还有其它国家调停,条约内容不是什么秘密的事,只不过由于当时清政府太软弱无能,才最后成了战场胜利,和谈失败的下场。
三:公使和大使的称呼没错,当时的公使就是最高一级,等同现在的“大使”全称为“特命全权公使”就在一九三零年前,中国也是以公使称呼,而不是大使。
注:以上解释不占全文字数! 展开全部内容
相隔近二十七年,和珅此次出洋已不是以往可比,使团中正式各部官员就有三十余人,其中从二品以上的大臣有三人,分别是和珅、翁同龢和李鸿藻,剩余人中,四品七人,五品九人,六品十一人,再加上随行人员,总人数已近二百余人。
护卫舰队司令由北洋左总兵丁汝昌领衔,随行战舰三艘,将兵一千三百余人,他们的同行,也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展现实力的开端,为了这些随行名额,北洋内部几乎是打破了头,最后还是以李鸿章亲自*板,挑选了既留过西洋,又是心腹的丁汝昌。
当然,此次出访没有南洋的份,让刘铭传大为不爽,为了此事可没少跑到京城找和珅诉说,要不是和珅最后答应他下次换舰名额中南洋多占点便宜的话,弄不好看不惯北洋骑在南洋头上的刘铭传早就把奏折送进宫里,为南洋鸣不平了。
为了出使成员的构成,和珅费了不少心计,这三十余人中,并非全是洋务派的人,除了那些总理衙门的外交官之外,团中绝大多数却属于中间派和保守派势力,和珅特意挑选这些人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让这些常在国内叫嚣着洋务无用论,或者陶醉于眼前中兴之气,怀有盲目自大、乐观者好好去瞧瞧西方国家的真正实力,对比一下中国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此次出访路线和上次不同,和珅特意挑选了先欧洲后美洲。随后从太平洋返国的道路,他们先经过英国殖民地地印度,随后沿波斯湾而上,从非洲绕过好望角,抵达欧洲。
中国使团出访的消息传开后,整个世界都为此忙碌起来,尤其是作为使团正式出访的第一个国家——英国。各大报纸都对中国的这次出访作了详细报道,并派去记者随使团一起同行。以目睹中国使团的风采,便于采访。
一个半月后,使团顺利抵达英国。在伦敦,由英国相亲自迎接中国使团的来访,并当日邀请使团成员入白金汉宫,由英国女王、印度女皇维多利亚设宴,并会晤。
和珅一行在英国大受欢迎。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内阁倒台,新任内阁向来反对鸦片战争,同时对中国怀有好感,这些年里为了弥补两国之间的裂痕,大力禁止鸦片流入中国,并与中国展开了各项贸易、工业甚至军事上地合作。虽然英国还未达到美国、德国同中国的那种密切关系,可从整体来看。两国地协作一日甚于一日。
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大幅提升,也让英国国内政治风向大为转变。如果说以前英国政府和中国的合作是出于某些层次的政治家良心,或者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和利益的话,那么现在,中国的展更让其他英国人看到了在东方崛起的一个大国。从而热衷于和中国打起了交道。
这也是和珅选英国为第一站地原因,不仅是英国政府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也有着中国所求的许多方面。无论从海军舰只的制造、现代工业的展,还是同欧洲其它国家外交上的原因,中国和英国和谐相处,对双方都是大有好处的。
西方国家地繁华和达,让刚踏上英国国土的中国官员们看得是目瞪口呆,一件件,一样样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琳琅满目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且英国王室为了接待中国客人。所设下的丰盛宴会,更让拿下一直以为西方人为蛮夷的官员们领略了不同东方文化的礼仪。
和珅出使西洋当然不是只带着那些目空一切地土包子们见识的。第二日除了把这些人丢给英国政府招待,让英国官员陪同游览英国各大城市外,他带着总理衙门的外交成员,和英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合作谈判。当半月后,中英商务合作协议正式在伦敦签订,标志着中英两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开端。
继英国后,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都是摆在中国使团前的一一出访对象,等三个月之后,带着厚厚一叠各种不同类型的协议书的中国使团再回到西班牙,从大西洋出海,前往出访世界的最后一站——美洲大6而去。
经历了在欧洲大6的见识,和珅明显感到那些中间排和保守派地转变。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西方国家地强大和另一般的文明,让这些人看到了以前从未想象过地东西,虽然有些人嘴上依旧强硬,但不能不否认,在他们心中的那种震撼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这是一个和欧洲又截然不同的新兴国家,在美国中国人一行更是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接待。广阔的土地,四通八达的铁路,高展的工业和商业,更让自称为天朝大国的中国官员们见识到了一个不小于中国国土的强国。世界之大,世界之精彩,世界之多元化,让最强硬的反对派也不能不承认西人的确有所优秀的一面,这洋务也不是百无一是,至少西方各国的繁华和达,就不是中国内6所能比的。
可谁也不知道,正当和珅他们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却生了一件谁都没预料的小事,而当这事传到尚在美国各处访问的使团中时,已经变成了一件大事。
这事说起来还真是小得不起眼,原因只是因为中国沿海的一场风暴所至。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属 国,二月间,琉球渔民在海上遭遇风暴,不慎流落到台湾附近。由于语言不同的原因,琉球渔民有五十多人被台湾土族识为海盗而失手杀害,当中国地方官员得知赶到时,除救下剩余渔民外,已经无法挽回悲剧地生。
出于善后,中国政府派人把幸存者送回琉球,好生安抚了一番。而琉球王也并未对此责怪中国,此事就如此平息了下去。可这事不知道怎么地。就传到了日本人的耳中,日本驻中国公使一面向国内传回信息,另一面跑去总理衙门打叹消息,试图试探中国对琉球和台湾的态度。
如果和珅等人在国内的话,是不会让日本人抓到任何把柄的,可恰恰由于此次出洋,总理衙门有经验的官员被抽调一空。就连辜鸿铭等人也因为同文馆等重事没有重视日本此举,只派了几个普通官员接待了日本公使,并表明二岛皆是我中国领土,中国人杀中国人只是我们自己的内政,管你们日本人什么事?你们有什么资格能过问?
这个反驳说地有理,日本人也挑不出任何毛病来。可那时候不知道哪个白痴为了显摆,又在后面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句:“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的话,这句不加没什么关系,可这么一加却惹出了麻烦,顿时就给别有用心地日本人抓到了痛脚。
中国的快崛起,让日本上下感到强烈的不安。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国力上涨非常迅,同时由于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在畔,更让身为岛国的日本为此担忧。
日本从古自今,一直梦想拥有大6的土地,在明朝末年,日本企图通过朝鲜为跳板,蛇吞中国,最后却落了个鸡飞蛋打的下场。而今,随着日本国力的崛起,狂妄自大地日本人又把开拓国土的老一套拿了出来。虎视眈眈地向四边找寻能咬下第一口的目标。总理衙门的这一回复正让他们看到了可乘之机,顿时拿着“化外”两字大做文章。口口声声道既然台湾、琉球是化外之地,那么就不属于中国领土,日本随手占去是理所当然的事,不顾中国政府反对,悍然出兵,派出舰队侵占了琉球,同时又整军三千,试图以琉球为基地,一举再占台湾。
小小的日本国居然有这么大的胆子,这让年轻的皇帝同治怒火上涌,决意给胆大包天地日本人来个教训。经历过中法战争的中**队哪里瞧得起小小的日本?当即皇帝下旨,以南洋为主力守护台湾,刘永福的黑旗军为台湾驻军,严击犯岛之寇。至于琉球,应逃出了的琉球王之求,派出北洋舰队部分前往,打算一举击溃这些不起眼的日本军队,收复琉球国土,让日本人好好瞧瞧中国地威严。
从军事实力和国际舆论支持上来看,中国都占有绝对优势,可这仗刚一打起来,却不怎么乐观。台湾之地战事尚可,日本人丢兵弃甲,连台湾的毛都没有摸到就逃了回去,而琉球却接近日本本土,占有地利之遍,日本人又是铁了心要在这里占住脚,疯狂派兵增援,一时间北洋派出的军队和日本人居然打了个旗鼓相当,虽然几仗下来有些小许战果,却总是无法一定乾坤。
随着日本不断增派援军,琉球之战越打越大,加上北洋一开始就小瞧了日本,没有拿出全部实力,其结果让同治大为不满,李鸿章见战事进展如此也是心中焦急,为了改变僵局,他连忙派出北洋所有战舰支援琉球,再由6军协助,这才一举击溃日本军队,总算拿回了琉球全境。
可这事到这时候还没完,日本人不甘心失败,但硬打又打不过中国政府,只能在外交上玩起了文章。他们又派使来中国,以两国源远流长的“良好关系”了解这个误会冲突,恳求体面的结束战争,又主动服软,并提出请求,希望中国和日本政府都适当地“抚恤”一下在琉球战争中死者。恭亲王奕訢经上奏后求得了同治同意,以大国的态度答应了日本的这个请求,两国进行停战,各**队回到开战前的状态。
可谁也没想到,日本人居然擅自篡改公文,把琉球死亡人的抚恤改成了对日本人的赔款,把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并借以此例证明中国承认日本对琉球地统治,趁中**队撤退地空隙突然又兵侵占了琉球,同时公告全世界,改琉球为冲绳县,纳入日本。
日本人如此出尔反尔,卑鄙无耻,让中国官员愤怒异常,同治更是感到了莫大耻辱。同治在第一时间下诏,聚集起两大舰队,三万6军,浩浩荡荡地直扑日本本土,一场空前大战眼看就将在远东生。
****
有读者留言,夜深这里解释几句
一:安南历来是中国属国,这点历史有考证,未成法国殖民地的安南对中国还是很恭敬地,近代后的越南和朝鲜和当初的安南,朝鲜有不同,这都是中国变弱后才看不起中国的。
二:书中没有写驱逐任何正当商业,法国提出的条件更不是正当商业行为,完全是无理所求,至于披露谈判条约,在当时很正常,历史上中法和谈的时候还有其它国家调停,条约内容不是什么秘密的事,只不过由于当时清政府太软弱无能,才最后成了战场胜利,和谈失败的下场。
三:公使和大使的称呼没错,当时的公使就是最高一级,等同现在的“大使”全称为“特命全权公使”就在一九三零年前,中国也是以公使称呼,而不是大使。
注:以上解释不占全文字数!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