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孩子一上学就生病,这可怎么办? —— 引导孩子不再“扮演病人”

/心理困扰/

安琪11岁了,是个漂亮、活泼、能说会道的小女孩。她本该快乐地生活在校园里,但她却已休学半年多了。安琪为什么休学?因为她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一上学就肚子疼、呕吐,甚至神情恍惚,又哭又笑……

安琪最初出现这些症状是在上三年级的时候。她起初只是肚子疼,母亲以为她是在装病。后来,安琪的症状加重了,不仅肚子疼,还开始呕吐。母亲这才感到孩子可能真的病了。于是,每次孩子犯病,母亲都赶紧把孩子接回家,百般照顾,百般呵护,哄劝,安慰,买好吃的,做好吃的。让人奇怪的是,安琪每次犯病后,只要一回到家,很快就好了。待在家里就没事,一去学校就犯病。再后来,安琪犯病更频繁了,病更严重了,甚至不能上学了。一天早上,母亲把安琪叫了起来,让她准备去上学,可一转眼的工夫安琪又躺到了被窝里。等母亲再来叫她起床的时候,安琪开始对母亲又哭又笑。安琪的母亲可吓坏了。

就这样,安琪上五年级的时候,不得不休学离开校园。她每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只是吃饭、睡觉、看电视,第二天很晚才起床,又是吃饭、睡觉、看电视。母亲为了陪孩子也这样待在家里。这期间,父母带安琪跑了好多医院,甚至去过北京的医院,也没查出她身体有什么毛病。

安琪就这样长期闷在家里,离开了校园,离开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安琪的父母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困惑和无奈之下终于与我取得了联系,预约来访。

安琪的怪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心理解析/

原来,安琪是个养女,在出生后就被人抱养。但养母对她比别人对自己的亲生女儿都好,所以安琪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由于没有母乳,小生命全靠母亲用奶粉一点一点喂养大。

安琪的母亲也说:“孩子那么小就抱来了,怎么不让人心疼?我每天都是小心再小心,细心再细心,孩子身体有一点不舒服,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孩子长大后,她有一点头疼脑热,我还心疼得要命。”

亲友们都知道,安琪的母亲对孩子可以说是百般呵护、千般疼爱、无微不至,比亲生的还要疼上十倍百倍。但是,在学习上,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给孩子的压力很大。

安琪上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变故——父母离婚了。不久,安琪的父亲再婚了,安琪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去奶奶家了。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安琪开始出现上述症状。之后,安琪干脆就不去上学了。后来,安琪有了新爸爸。新爸爸特别疼爱安琪。但是,安琪还是不愿去上学,还在家当病人。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安琪没有一点病态,她眨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小声地对我说:“每次我犯病的时候,妈妈都非常着急、害怕,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的,有时候都急哭了。每次妈妈把我从学校里接回来,她都赶紧让我躺在**,给我盖好被子,甚至搂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新爸爸也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感觉真温暖,真舒服,真好!”安琪说到这里,幸福地笑了。

至此,我找到了安琪问题的心理根源。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躯体化现象,就是人遇到某些心理压力或心理困境的时候,会把心理问题表现为一些躯体上的症状。通俗地说,就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躯体化现象都是潜意识里的活动,所以,安琪不是在装病,是不知不觉地在“扮演病人”,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就是说,躯体化现象也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

那么,人的心病为什么会跑到身体上?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明显的“重视身体轻视心理”的倾向。我们的祖辈生存条件太差了,所以不得不首先重视自己的身体,首先解决生存问题。如今,虽然许多人的生存条件改善了,却仍然难以摆脱这种倾向。因此,心理问题容易被人疏忽和误解,身体生病了就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于是,心病也就容易跑到身体上。再有,心病跑到身体上,还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一些“附带好处”,比如家人的关照、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等。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好处”是暂时的,结果只能是使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调整,甚至被强化,给身心健康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

由于安琪的身世特殊,母亲对孩子的身体给予了过分的关注与呵护,甚至到了敏感的程度。母亲的敏感诱发了孩子的敏感。这是安琪容易出现躯体化反应的心理背景。三年级是一个转折期,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转折期,从而出现学习上的滑坡。安琪的母亲对安琪的学习期望过高,容易对安琪构成心理压力。恰在此时,安琪的父母离异,这无疑会加重安琪的心理压力,让幼小的心灵陷入难以面对的困境。

于是,安琪不自觉地躲到疾病里来逃避困境,而且,她通过生病成功地保护了自己:不管大人们的关系如何改变,谁也不能忽略对她的关爱。她得到了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过度照顾和逃避上学等“附带好处”,这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躯体化反应,使其形成了惯性。于是,只要“需要”,她就会“犯病”。

/心理对策/

安琪的求助愿望很强烈,她知道自己总这样待在家里当小病人不行,自己必须尽快回到学校。为了帮助安琪积极自救,让她不再扮演病人的角色,我首先要帮助她调整认知。

我用安琪能听懂的语言,具体地解释了躯体化现象,让她确信自己的身体没有病,只要勇于战胜自己,就能重新回到学校。我还列举了许多类似的战胜自我的案例。

安琪听说自己的身体没有病,可以回到学校,眼睛亮了起来,人也精神了起来,大声说:“我也能战胜自己,我明天就去上学,再生病也要坚持上学。”

战胜自我是需要相当顽强的毅力的。为了让安琪做好心理准备,我列举了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最后我们约定:坚持,坚持,再坚持。

随后,我与家长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安琪的母亲看清了孩子的问题,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安琪的母亲表示,一定好好配合治疗,矫正孩子的心理问题。

解决了认识问题,接下来就需要进行行为矫正了。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一是孩子不要以生病为借口逃避上学,二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不要给予特别的关爱。

通常,对这类心理障碍,越早进行心理干预,越容易见效。安琪已经半年没上学了,能克服这个障碍吗?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好在安琪的年龄尚小。一般说来,年龄越小这类问题越好矫治。果然,一周后一家人再次来访的时候,安琪已经能够在学校里正常学习了。

安琪的母亲说:“为了配合您进行治疗,我这回下了狠心。第一天到了上学的时间孩子又生病,我没理她,最后她乖乖上学去了。第二天又是这样,我还是没理她,她最后也乖乖去上学了。第三天病情有些严重,我仍旧没去接她回家,她也坚持了下来。奇怪的是,她第四天就基本恢复正常了。孩子在学校里生病,都是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我的,她自己回家一个字也没提。”说到这里,安琪的母亲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孩子也不容易,可不这样狠狠心,哪有今天的治疗效果呀!”我知道安琪的母亲付出了很多努力,对此我给予了充分肯定。

安琪不对妈妈说自己在学校里生病的情况,说明她在顽强自救,在顽强地跟疾病抗争。果然,我和安琪单独交流的时候,她说:“第一天上学,我刚到学校就开始反胃,跑了几次卫生间后,我受不了想回家。这时我想起了和您的约定,就坚持了下来。第二天上学时还有点反胃,我就继续坚持,比第一天容易多了,到最后一天就没事了。还有,我已经不用妈妈接送了。对了,明天是周末,有几个同学还要来我家里玩呢。”说到这里,安琪快乐地笑起来,她沉醉地说:“原来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在一起,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好上一万倍。以前,越是待在家里,越是不敢出门,想到学校就有压力,怕同学们议论自己,老师指责自己。其实,在学校里挺好的,真的。”

为了增加安琪的成就感,强化这种战胜自我的正面行为,我和安琪一起总结了她的成功经验:走出家门回到学校,是第一个成功;在学校里生病的时候没找妈妈接她回家,是第二个成功;不用妈妈接送,自己独立上下学,是第三个成功;和同学们成了好伙伴,是第四个成功……真是太棒了,刚刚几天的时间竟有这么大的进步。

安琪兴奋得几乎跳起来:“太谢谢您了,我会继续努力的!”

安琪应该感谢自己和妈妈。也许,安琪还有反复,但是,只要继续自救,她的校园生活就会洒满阳光。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