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随着后膛装填式燧发枪的发明和制造,大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会迎来巨大的飞跃。
李存明和毕登辅都非常激动,汤若望也感慨道:“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各种思潮,迎来了知识大爆炸,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我不得不说,迄今为止代表着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还是在大明朝,令人叹服哪!”
李存明笑道:“汤先生,我们华夏有华夏的优势,你们西洋有西洋的独特之处。别的不说,至少在航海技术、天文学等方面,以及科学体系的构建方面,我大明朝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了。”
“朕时常感到焦虑,你们西洋人的船只乘风破浪来到遥远的东方,而我朝绝大部分人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陆地上。更让朕头疼的是,还得跟建奴鞑子打仗,也不知何时才是个头。”
“朕担心哪,担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汤若望道:“陛下目光长远,见识非凡,必定会有大作为的。”
李存明微微一笑,严肃道:“朕现在只能把精力集中在驱除鞑虏一事之上,此事不能完成,什么星辰大海,什么扬威海外,什么争霸世界,一切都无从谈起。”
“说起鞑子,经过开封剧变一事,朕清楚意识到,大明朝的国力还远远不能支撑起朕收复河山的梦想,任重道远哪,咱们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碾压满清的地步!朕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富国强兵,恢复社会生产,繁荣社会经济。”
“其中最为紧要的,还是粮食生产问题。虽然南边各省大力推广了土豆、玉米的种植,但国库里的粮食还是捉襟见肘。毕登辅,朕且来问你,要提高粮食产量,你可要好的法子?”
毕登辅道:“自打朝廷南迁以来,臣有意留心过农事,读过《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受益匪浅。陛下其实应该咨询宋应星大人,臣与宋大人相比,是个不学无术之人。”
“不过既然陛下问了,臣谈一点粗浅的见解。要提高粮食产量,无非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用高产农作物;二是精耕细作,其中农肥的使用很关键。”
“臣主要谈一谈关于农肥使用的问题,粗略统计, 我朝农肥五花八门,计有: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泥肥、灰肥、绿肥、稿秸肥等种类,同时还有各种杂肥。效用各有优劣,也各有用场,不能一概而论。”
李存明点头,暗想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发展,到了大明朝时农业技术肯定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从毕登辅的介绍来看,此时农民们使用的主要是有机肥,这也是生产技术所决定了的,无可厚非。
要在大明朝发明并大规模生产化肥,恐怕是痴人说梦。就算到了现代社会,生产化肥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许多国家在21世纪尚未做到化肥的自产自足。
咦,能不能转变思路,找到化肥的替代品呢?
一念至此,李存明笑道:“毕爱卿,朕倒是有个法子,可以种植苜蓿,并发动百姓采集蝙蝠和鸟类粪便,同时与草木灰混合在一处,当作新型肥料使用。”
化肥的成分,其实就是氮、磷、钾,苜蓿可以固氮,蝙蝠和鸟类粪便含有大量的磷,草木灰则含有钾。
李存明甚至想到,等腾出手来,派船队到东南亚海岛上去挖鸟粪,派士兵们去青海晒盐,运回来充当高效肥料。
“陛下,这个法子可行吗?”毕登辅问道。
“试一试吧,实践出真知嘛!”李存明摆摆手,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秘方来,“毕爱卿,听说过蚯蚓粪没有?”
“蚯蚓粪?”毕登辅摇头。
李存明道:“朕这里有一张生产蚯蚓粪的秘方,你拿去研究吧。蚯蚓粪号称‘肥王’,以我朝现在的生产技术也能制造,朕很期待你研制并大规模生产,解决农肥问题。”
在人类未来到地球之前,蚯蚓已耕耘了地球亿万年。自然界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经发酵后,在蚯蚓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和淀粉酶的作用下, 迅速分解,转化成为自身或易于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经排泄后成为蚯蚓粪。
因此,蚯蚓粪从本质上讲是大自然的产物,真正能全面地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和营养成分,对植物有难以置信的神奇肥效。蚯蚓粪在任何浓度下,即使是非常娇贵的种子或者是花坛植物都不会因过量而受到灼伤,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除了蚯蚓粪粒之外没有沃土”。
这一张蚯蚓粪秘方,是李存明在昆明签到时获得的。系统爸爸的奖励品,就是那么的天马行空,那么的高瞻远瞩。
毕登辅毕恭毕敬接过秘方,只见上面详细写着制造工艺流程,大体是用猪粪养殖蚯蚓,再用蚓床制造蚯蚓粪。
“看来臣得先办一个大型养猪场啦!”毕登辅笑道。
李存明也哈哈大笑:“养猪好啊,要致富,先修路,多多养猪多种树!”
等毕登辅收起蚯蚓粪秘方,李存明心血**道:“毕爱卿,玻璃生产技术可有突破?”
毕登辅道:“回禀陛下,军事院和科学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经过工匠们的钻研和总结,如今我朝生产的玻璃确实非常精良了,可以这么说,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既能生产大块玻璃,也能保证没有杂质。”
“真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朕可以建造玻璃大棚了?”
“何谓玻璃大棚?”
李存明想了想,通俗易懂地解释道:“民以食为天,但自古至今如何保存食物是个棘手的大问题,如何吃到新鲜蔬菜也十分麻烦。有了玻璃大棚,咱们就可以吃到反季节蔬菜了,比如冬季吃到韭黄,明白了吗?”
毕登辅恍然大悟道:“那就跟火室差不多嘛!”
所谓“火室”,就是明朝独特的温室大棚,如过去北方睡的炕一样,在室里筑炕烧火,增加菜棚温度。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记载:“京师隆冬有黄芽菜、韭黄,盖富室地窖火炕中所成”。当时北京城有钱人家都会建地窖火炕,隆冬时节,不仅黄芽菜、韭黄不绝,“其它花果,无时无之”,还有牡丹花、黄瓜等。
清朝把用于栽种反季节果蔬的温室从窖坑中发展到地面上,俗称“花洞子”,火炕一头是炉子,另一头有大粪缸。产出的鲜花人称“唐花”,蔬菜则称“洞子货”,主要有黄瓜、扁豆、茄子等品种。
李存明道:“对,就是跟火室一个道理,只是火室使用烧火、烧炕的方式增加温度。玻璃大棚呢,则是用玻璃搭建而成,密闭起来进行保温。在这种温室里面,农作物生长得快,且茂盛,产量很高。”
“朕构思一下,把玻璃大棚画下来,毕爱卿带着工匠们着手试验吧。不必着急,慢慢摸索,凡事都有个过程,失败了不要气馁,多失败几次就有了经验教训,朕相信你们能够做到的!”
“臣领旨!”毕登辅热血沸腾道,他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大干特干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