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离太后的大寿还有三个月时,东方刚就带着天赐出发了.提前这么久是因为蜀道难,赶路要花不少时间的,而且采办寿礼和在拜寿前拜访皇亲国戚们也要不少时间的,所以得早去.
去的人员有南安王东方刚,南安世子东方天赐,南安王府王卫五百人,随行商队三千人.为什么还有商队?其实商队里的人不都是真正的商人,有两千是正经八百的王卫.西蜀多山,西蜀多匪,匪多藏于山中,也就是说很可能一路上不太平.为了安全起见自然要多带些武艺高强的好手随行,可问题是明目张胆地带几千护卫不合适,于是只好叫一部分护卫扮行商之人了,反正南安商队的规模一向很大.
于是在一个暖风拂面的清晨,天赐骑上了自己养了两年的骏马——奔驰,带上了养了一年的吐蕃獒犬——史努比,随众人一起前往益州,前往自己新的人生旅途.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农耕社会,百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字—-苦!一路行来,一开始见到的百姓(多为农民)大都面黄肌瘦并且目光呆滞,虽不至于衣不遮体但密密麻麻的补丁看了就让人辛酸,住的不是草棚就是土房或木板房.而砖墙瓦顶甚至红墙大院的房子只有地主和退隐的朝廷官员才住得起.
别的天赐不知道,但在顺州哪怕一家人中只有一人在作坊里或商队里做事,那一家子住的也都是砖瓦房,根本没一户人家住草棚或木屋.
再走就进入了西蜀盆地,在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并且土壤肥沃的盆地里,百姓的日子看起来并没有好过多少.衣服上的补丁没少,面黄肌瘦的程度没轻,虽然住草棚的少了但砖屋大宅还是属于地主和官僚的.
当到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平原,西蜀的心脏地带后,天赐发现原来地狱与天堂是可以并存于一地的.
王城益州周围广大的地区被称为益州平原,大体呈扇形,虽有数座大山和众多小山,但绝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因此称为平原.
从两百年前起,宁朝就在这平原上修建水利设施,沟通溪河湖泊,在那时就做到了“水旱从人,涝不灾,旱亦不灾.”
再加上益州平原处于盆地中,降水丰富并且连冬季都很温暖,实在是太适合农作物生长了.因此除非天生异象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或大旱灾,否则绝对可以做到“岁岁丰足”.
强大的农业基础带动了国力的强盛,宁朝因此抵抗住了异族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只是到了末期,不仅在益州平原而且在其他地方,土地兼并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农耕社会,农民都没地种了那还怎么活?于是走投无路的农民揭竿而起纷纷起义,再加上实权派人物东方业也起兵搅和,宁朝才覆灭的.
西蜀建国后继续大兴水利,十年一大建每年一小修,自身条件本就优越的益州平原在被精心治理了两百年后,是个什么样子呢?秋风送爽,连绵不绝的稻田里金黄的稻谷被风轻轻吹拂着,如泛起阵阵波澜的金色海洋.
错落有致的村庄农舍,哪怕是土房木屋也比别的地方气派或精致;高墙大门和朱墙青瓦的豪宅随处可见.这番景象在农耕社会应该算是到达极致了.
然而,东方天赐发现了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有乞丐,很多很多的乞丐.
一路之上商队不停地被乞丐缠住,打发了一拨又来一拨,在这个处处显示富足丰收的地方竟会有成千上万的乞讨之人,太出人意料了,太讽刺了.
其实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土地兼并的错.在农耕时代,粮食就是最保险最不会贬值的财富.而生产粮食需要土地,更准确的说是农田,田地越多也就意味着粮食越多.谁不想财富越多越好,官吏想,皇亲国戚们想,地主想,而这些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力和势力把想法变成现实的.
敲诈或强夺或贱价强买等等手段,他们能用的都用了,没人能把他们怎么样,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嘛.天赐以前虽然没出过顺州地界,但从商队和护卫们口中听到不少西蜀各地的消息,如今的所见所闻证实了他们的说法.
宁朝有国百年,最终因为土地兼并而使农民起义,于是朝灭国亡.现在西蜀建国也快百年,土地兼并看起来不是颇为严重,而是十分严重了,没有哪个朝代可以千秋万代呀.
东方天赐挑起帘子看着外面的乞丐,不由得在心里问自己:“如果遇到了乱世,自己该怎么办?乱世还有多远?”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