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接待英商

围绕在银行周边,除了钱庄等相关行当,还出现了不少高端酒楼,都是江南的商人们来开建的。其中有家金氏酒楼,乃苏州商人金瑞所开,以四合院为框架,除了装修豪华,还有庭院、池塘、客房等等,方便客人吃完了休息、商谈。

吴良儒、席端樊、程壁、金瑞几个老朋友坐在三楼的豪华雅间里,边吃边聊。

程壁对金瑞道,“金老板,你的酒楼生意不错嘛,听说你在新城又买了不少店铺。”

金瑞没好气道,“好个屁,累死累活赚几个钱都给吴掌柜忙活去了”

吴良儒呵呵一笑,“瞧你说的,年初那会儿,地价低时叫你买点,你担心这担心那的,错过了好时机呗。说实话,卖你点地儿,我还真舍不得呢!”

年初,新城地价跌到谷底,吴良儒自己购了不少地皮,也劝金瑞买点,金瑞犹犹豫豫的没有买。后来看见新城发展起来了,眼看着地价蹭蹭蹭的上涨,他非常后悔。厚着脸皮从吴良儒手里买了些地皮,修建酒楼和店铺。

席端樊叹道,“席某做生意风里来雨里去,不像吴老板躺着就大笔银子入账啊!”吴良儒手中的地皮不断升值,目前的地价达到了五十两,他的地皮价值翻了五倍。

吴良儒乐呵呵道,“此言差矣,按行话来讲吴某浮盈确实不少,但没有卖出去,谈不上银子入账。再者,很多亲朋故友找我拿地,前前后后给了不少,碍于情面也没卖个好价。”

金瑞道,“那是你舍不得卖,你现在要是挂牌出去,立马换成银子!”

程壁对吴良儒道,“赶紧卖吧,地价够高了,五十两都可以在江南买套小院了”

“不卖!”吴良儒摇摇头,“我以前说过,不到一百两不考虑出手。”

……

在金氏酒楼对面也是座酒楼,白河酒楼,乃王武、刘元声、毛老三三兄弟所开。他们靠着承包工程赚了不少钱,就顺便开了这座酒楼。很多从密丰农场来的人都喜欢到这里聚会,有亲切感。

樊平、曹平安、常业三兄弟经常来这里喝酒。

“大哥,手中的地皮要不要再出手一些?”常业道,他们三兄弟靠着地皮赚了不少,在新城地价的上涨中,他们陆续出货,目前手中还有不少。

“地价肯定还会上涨的”樊平也很纠结,以他们在密丰炒地产的经验,价格起起伏伏很正常,若能低买高卖赚个差价也好,但往往自以为价格会回调,但一出生后,价格依然持续上涨。这个度实在不好掌握。

曹平安压低声音道,“大哥,我们先把手中的地皮全部清掉。听说杨掌柜回来了,肯定会再次释放一批地皮出来,价格肯定会跌,我们到时再抄底一波。”

“屁话!”樊平敲敲曹平安的脑袋,“每次都是听你的出手一部分,结果呢,全部卖在最低价。”

曹平安赶紧闭嘴,他的预言压根儿没准过。他就喜欢琢磨小道消息,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得稀里糊涂,用后世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反向指标”。

这时,街上传来吵嚷声和叽里呱啦的声音。

樊平三人从窗户看下去,看见一队穿着红色衣服的西洋人扛着火枪在街上列队行走。这群洋人的出现,在街头巷尾引起轰动,无论大人小孩都跑到街上围观。尤其是他们金发碧眼的长相,让百姓们品头论足。

这群士兵正是威德尔舰队上的英军士兵,他们获准进入新城。威德尔的军舰停留在长江口外,杨易肯定不会允许外国舰队进入内海的。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杨易允许威德尔带领部分英军士兵入城,士兵的弹药不超过十发。

威德尔对于进入大明的城市非常重视,特意让手下士兵整齐列队进城,以展示英军的风貌,新城的繁华也给英军士兵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眼里,这种城市的繁华超过了伦敦。

吴良儒、席端樊、金瑞、程壁几人也看见了入城的西洋士兵,吴良儒感慨道,“杨知府开放海禁的想法看来不是空话。”

金瑞露出一副阿谀的样子,对吴良儒道,“吴兄,把你手中的地皮再卖我点”放开海禁能带来什么,这些商人们一清二楚,它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换言之,新城的地价又要涨了。

吴良儒脸一沉,“金掌柜,做人要知足啊!”他铁了心,任谁要地皮都不给了。

与此同时,对面酒楼,樊平又敲敲曹平安的脑袋,“赶紧打听打听,杨掌柜有没有地皮要放出来,有的话能买多少买多少!”

……

对于威德尔的到访,杨易安排的接待简洁不失体面,毕竟自己只是地方政府,无权从事外交,接待的理由是自己和威德尔的“私交”。

翻译是个恼火的事情,葡萄牙语翻译、荷兰语翻译还是能找到的,但是英语翻译找不到,杨易只好尽量抽出时间亲自接待。

威德尔对东道主的接待还是满意的,两人的私交急剧升温。除了品茶论道,双方还展开了军事交流,双方士兵展开列队、射击、搏击等多项活动,甚至展开联合作战。

罗宾逊、蒙特尼带着随行的英国商人在杨易安排的专人带领下,进行多项商务活动;参与同本地商人的交流、参观新城的批发市场等等,他们除了购买货物,还在琢磨着投资机会。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棉布等等都深深吸引着他们,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尤其是杨易旗下的瓷器作坊生产的玉瓷,让他们“一见钟情”,玉瓷很对西洋人的胃口,玉瓷作坊也专门针对西洋人开发出套具,精美的花纹和边饰,都是以西洋人的审美观点来做的。

几番磋商下来,英国商人下了大笔订单订购玉瓷,他们还为英国王室订做了极品玉瓷。此时的英国尚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虽然手工业发达,但尚未形成繁华的经济社会,英国最大城市伦敦不过二十几万人,放眼整个欧洲超过十万人的城市都屈指可数。而此时的大明,仅仅江南这片地区超过十万人口的县城都有不少,这批英国人来到上海,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受差不多。

后世很多人嘲笑明清两朝妄自尊大,自诩天朝上国。其实真正身处了这个时代,真不能怨他们自大,这个时候的欧洲主要城市搬到了江南,也就是一县城而已。即使十七世纪末的英国全国人口都不足六百万,在江南也就是几个上等府州的人口。实力决定了人们的观念,放眼同时代的全球,他们自诩天朝上国,是有实力和底气的。

无论国人如何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他杨易不能,他是最清醒的。杨易给了威德尔足够的尊重,威德尔没有后世日不落帝国的高傲,反而对大明带着仰慕,杨易给他的尊重让他觉着体面。

……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