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陕北红军的建立、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四、陕北红军的建立、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工农红军陕北第一游击支队的建立和活动

1930年12月延川永坪镇人高朗亭(团员),到榆林向特委请示工作,给常应黎(常黎夫)汇报说,想在延川夺反动民团的枪,搞武装斗争。常说先等一等,见到刘志丹、谢子长再决定。高便负气走了,他当时只有16岁。特委书记赵伯平立即召开常委会,决定派共产党员刘善忠去帮高计划此事。1931年1月,高朗亭(团员)和刘善忠自筹款买了2支手枪。逐渐建立起十七八个秘密联络站和几十个农会小组。

1932年3月12日刘善忠、高朗亭、杨秉权等化妆,在清涧淮宁湾缴了民团的6支枪。3月16日在清涧刘仙咀打了土豪白登高,缴了2400元银币,又买了一支冲锋枪、一支步枪,开展游击战争。后与特委失去联系,在延川县委领导下活动。1932年4月18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抗日先锋队”,司令刘善忠,政委高朗亭,参谋长杨作栋,共70余人,长短枪30余支。

5月20日晚在延川东北的花家洼,刘善忠被混入队伍的三个哥老会分子刺杀。6月3日在延长安沟镇附近的二圪台遇强敌,损失严重。此时碰到了陕甘游击队的高岗带了19人。就共同行动了。先锋队初起,陕北特委就派张承忠、崔正冉去联系,一月余未找到,后惠世温(马万里)报告,见到了先锋队,张承忠即以特委特派员身份入队工作。

1932年9月25日在米脂镇子湾经杜世宏、高庆恩带领,高朗亭见到了特委的赵伯平书记、马明方宣传、崔逢运秘书长。此时,特委缺乏活动经费,就派王保民回部队取了800银元带给特委。高在叶家岔马明方家,向特委汇报了游击队的情况,学习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件。从此,游击队归特委领导。

1932年10月1日陕北特委派马明方整顿了游击队,将先锋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高朗亭任队长,艾飞龙任政委,张承忠、王保民任经济员。并派毕维舟代表特委给游击队授旗、发印。1933年正月张承忠从安定回绥德,向特委汇报了游击队的情况:游击队中发生了分歧,又遇高双成部队的围击,把枪压了。特委先后增派了韩生杰、雷合、高加得、张世明、高明友、马万里、崔正冉(组织)、景乐礼、呼振安、李成荣、贺吉祥、杜修直、常胖、樊秋咀、常白袍、栾新春、高庆恩等加强游击队。他们去和区委书记赵福祥联系,取得5支枪。在马圈坪又见到刘银娃(刘明山)等,他们也有5支枪,在李家岔,又见到薛兰斌。时支队党委书记马万里,委员艾飞龙、张承忠、高朗亭、王保民、景乐礼。

1933年1月8日在清涧高杰村抓获大地主白明杨,30天后释放,得银洋3600元。此时,特委急需活动经费,就选精干指战员9人,分三路送到特委。一路艾飞龙、杜修直、高庆恩带1000元;二路马万里、高明有、宜宝才带500元;三路张承忠、高嘉德、高烈雄带500元。

1933年1月下旬,高双成部驻安定县的张建南纠合民团围剿九支队。此时,旧历新年将近,支队为避强敌,疏散了大部分战士,令回家过年,只留高朗亭、艾龙飞、参谋长呼振安、经济员张承忠和战士马大牛五人留队。1月25日除夕夜,张建南突然带队出发,抓获九支队战士马占发,穿破耳垂用麻绳拉着,逼找游击队领导。此时,高朗亭等5人,转移到杨家河,高朗亭手枪走火伤了指头,又转移到杨家沟山上,后又到砚瓦沟、杨家庄、贺雨家湾。在这里,呼振安私自将两个手枪枪弓送给他的熟人敌民团团总吕生海,艾飞龙批评了他,他极为不满。后到马鞍山。艾飞龙送高朗亭去绥德养伤返回后,呼振安串通了几个人,强行缴了艾飞龙、张承忠、马大牛的枪。正好,特委巡视员毕维舟在任家砭,急来平息了此事。派艾飞龙和张承忠去特委送经费600银洋。同时带信,让艾飞龙调离支队。但后来呼振安还是带了两支短枪叛变投敌。

强世清、史方治从26军回来,他们取了部分埋藏的枪。此时,赵福祥和薛玉瑞获得有关安定县县长的可靠情报:他将于1933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由安定县城去瓦窑堡。他们就和毕维舟、栾新春、高嘉德带了一挺机枪、一支自来得、两支手枪,设伏打死了敌安定县县长刘述明及一名护兵。时高朗亭因伤离队休养,特委任命强世清为副队长。

打死县长后,强世清带游击队到安定西区活动。艾龙飞因违纪对待小商贩被特委撤销政委职务。2月底,特委派军委委员王兆卿来九支队检查工作,派常学恭任政委,并带来一些枪械弹药援助游击队。王、常指出九支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强世清不但不接受,反认为来人不可靠,他们不听从陕北特委的指挥,王兆卿、常学恭都被游击队缴了枪赶回来。

游击队在安定西区期间,经区委书记谢德惠派人做工作,白德胜带领绿林帮伙中7人、枪3支,加入九支队,增强了力量。但白自恃带枪带人入伍,与强世清又是老交情,便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白德胜、姬正元等错误地鼓动强世清反对高朗亭,4月9日与强一起,收了队长高朗亭的枪,将高捆绑在树上,高伺机跳崖逃跑。队委书记马万里被赶走。不久,白德胜又收了强世清的枪,逼强世清离队。游击队乱了。此时,特委特派员张承忠来到新窑湾,叫支队的人不要散了,到他那里集合。承忠整理了队伍,批评了强世清。

1933年4月特委改九支队为一支队,队长强世清,队委张承忠(党支部书记),刘明山是队部通讯员。5月1日一支队15人南下,向红二十六军学习。在旬邑阳坡头与红二团会合。刘志丹派杨仲远任一支队政委,并送给一支队一些枪支弹药。路经平顶山时和马佩勋带领的一支南梁游击队20多人相遇,两队兵合一处,补任马佩勋为副支队长。

5月下旬一支队回返陕北,途中遭遇一民团,我缴枪20余支。29日在安定谭家硷遭敌军两个连袭击,杨仲远沉着指挥反击,腿部受重伤,战士背着转移到杨家沟,敌人又蜂拥而至。他命令游击队迅速撤离险境,独自留下狙击敌人。部队安全转移了,他用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英勇的牺牲了。此后,一支队转移到杨道峁,和白德胜所带的分队会合,部队进行了改编休整。期间,派张承忠到陕北特委,汇报一支队从红二十六军北返时受挫的情况。

改编整顿后,强世清任队长,李成荣任政委,马佩勋任副队长,张承忠任经济员。下辖四个分队,分队长依次是白德胜、李盛堂、王效曾、谢绍安。共80余人,80余支枪。崔逢运通过安定西区区委书记谢德惠和一支队的全体战士见了面,传达了特委指示。并以特委巡视员的身份决定,红一支队以安定县李家岔为中心建立小块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

1933年7月下旬,王兆卿、毕维舟等六同志,因国民党一个连队的司务长混入共产党内,出卖了党组织,而被杀害,史称“无定河畔六烈士”。8月中旬特委召开了紧急会议,崔田夫主持。决定派张毅忱、贾仰青、樊文德护送马明方去安定,整顿红一支队。并依靠地方党组织动员了一批青年农民,参加了游击队。使游击队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将张、贾、樊留到了游击队,以加强党的领导。

因井岳秀八十六师炮兵营李含芳部的围剿,红一支队失利,1933年9月,一支队70余人二次南下,到合水古城川和红二十六军第四团会合,会见了习仲勋、高岗、王泰吉、杨森等领导同志,一支队和二十六军联合作战,强世清被任命为骑兵队队长,有战马60余匹,骑步兵联合,取了张洪镇,俘敌人枪各80余,又假扮民团骗开旬邑城,智取了旬邑县城,俘敌人枪各150余。我军无伤亡。大大地补充了战斗和生活物资。后来到了照金根据地,一支队的人多,成了二十六军的主力,守卫薛家寨。10月4日(中秋节),刘志丹、王世泰等脱险回来。刘志丹的头发有一二寸长。之后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打了香山庙湾,然后打了甘肃合水。这两仗打得好,红军没有伤亡。一支队又跟刘志丹去打太白镇,没打开。刘志丹给一支队授了旗,讲了话,并派魏武任一支队政委。一支队经保安返回安定。在打枣树坪(谢子长家的村子)时,惠泽仁牺牲、强世清受了伤,5个战士牺牲,枣树坪有敌一连守军,工事坚固,筑有碉堡。惠泽仁是二十六军骑兵连指导员,劝谏不要冒险,强世清不听,贸然强攻。后又到横山游击了几天,回到安定任家砭。在王家堡战斗中,魏武牺牲。队委会选举张承忠任政委,在新庄梁集中了100多人,开会决定分两队活动,张承忠和白德胜一队六七十人去延川,王效曾、贾仰青和刘明山带三十多人去吴堡。

反动派十分恐慌,调集安定、延川两县的驻军和民团围剿,在延川县关庄被姜梅生团100余人包围,张承忠和任自珍(分队政治指导员)带队奋勇突围,马承启中弹牺牲,白德胜受伤被俘,不久和任自珍(后因叛徒出卖被俘)一起被敌人在瓦窑堡杀害。10月,去吴堡的一队也回来了,数百敌军尾追不放。此时,游击队军事领导人先后牺牲,游击队内部的不纯分子有政变迹象,几位领导就决定埋藏枪支,分散人员,多数隐蔽,待机再干。张承忠和王效曾带了6支枪、5个队员回绥清。实际上,一支队红旗不倒,一直在活动着。

原队员李广胜被捕后,交了六、七十支枪。后来张承忠和崔田民商量后,又派张家修、李向海、苏力厚取走了9支枪,带了6个队员到绥清和二支队联合行动。

陕北游击第一支队是陕北地区第一个自己组织的游击队,他为陕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创根据地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经验。后面成立的二支队、三支队、四支队、五支队、六支队的领导大都在一支队工作过。如高朗亭、白雪山、马佩勋、张承忠、马万里、张毅忱、崔正冉、李成荣、王效曾等。

2.工农红军陕北第二游击支队的建立和活动

1933年7月22日陕北特委四次扩大会议在佳县高起家洼召开,马明方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马明方、马文瑞、毕维舟、王兆卿、常学恭、崔逢运、鲁学曾。还有各地代表张达志、崔田夫、崔田民、高朗亭、高长久、张承忠、张岗等,约30余人。会议提出了全面发动陕北游击战争的新任务。加强一支队,新建二、三支队,创立安(定)延(川)、绥清、神府三个游击区,进而把三个游击区连成一片,造成巩固的根据地。在这些地区成立党的县委。会议选出了新的特委。书记崔田夫,组织马明方,军委王兆卿,团特委书记马文瑞。委员有毕维舟、常学恭、崔逢运、鲁学曾、崔田民、张达志、高长久。

会后,毕维舟、王兆卿等4人在去安定途中于镇川被捕,在米脂又有2人被捕,6同志在米脂英勇就义。史称“无定河畔六烈士”。

崔田夫和崔田民回绥清地区创建二支队。又调高朗亭来参加。1933年7月底,在张承忠家的村子苏家渠附近,无定河岸石崖的石窑(内有古代石雕佛像)里召开了“中共绥清中心区委扩大会议”,张承礼在石砭上游动警戒。参加会议的有:崔田民、张承忠、李树椿(李景林)、贺生春(唐洪澄)、崔文运、张家修、张绍修、苏耀亮、康润民、刘汉鼎、刘高奎。由崔田民传达了特委扩大会议精神:在绥清地区建立游击第二支队,开展游击活动。这次会议是绥清地区革命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后,特委派张达志到清涧组织抗粮抗税斗争,东区区委唐洪澄、李景林、张家修等参加了领导。第一次组织了1000多人的请愿队伍,経店子沟向清涧城出发,沿途加入达数千人,张承礼是东路队队长。围城第三天后,农民代表被抓,士兵开枪威胁,只好解散。此后,张达志、崔田民在大马家山召集白如冰、唐洪澄、李景林、刘玉春、黄石山等开会,决定发动第二次斗争,组织了600多名骨干,选黄仲清、黄石山、李合邦为代表,并建立了近百名会武术的青年组成的棒子卫队,从白草寺出发,数千人浩浩****。县长派两连士兵拦截,农民不退让。最后,农民答应不进城,派人谈判,这次斗争取得了成功。政府答应了农民的21条要求,包括减免当年税款,释放前次被捕人员等。

此时王聚德和崔正冉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进入陕北的罗永宽手中获得三支驳壳枪,罗已是党员。于是绥清中心区委(崔田夫、张承忠、崔田民、崔正冉)决定成立二支队。区委选调优秀党团员。7月29日崔田民和高朗亭由刘家湾联络站来到王家山王聚德家,队员也陆续来到。8月5日崔田民代表特委正式宣告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第二支队成立,队长罗永宽,政委高朗亭,经济员王聚德。队员有崔正冉、白光玉、宜宝才、贺胜等十余人。白雪山(随一支队从二十六军回家养伤)病愈后也参加进来。

1933年中秋节夜,在绥清中心区委的统一领导下二支队袭击薛家峁,处决了作恶多端的敌区长大地主薛运通,向群众分发了财产,并以二支队名义发了布告。10月高朗亭、罗永宽调往神府,并带走三支驳壳枪。后王聚德任队长,崔正冉任政委。又购得二支驳壳枪,一支步枪。还设计从土匪陈海娃手中夺得驳壳枪一支。白雪山在护送谢子长回安定返回后,二支队扩充,白雪山任队长,政委王浩,经济员王聚德。

1933年古历腊月八日前,绥清中心区委获知,清涧解家沟镇一些地主、豪绅、收款委员、衙役,趁年关进行收债、收租、收税,抓人、打人、铁链锁人,十分凶残。一支队和二支队在绥清中心区委崔田民、张承忠、崔正冉、唐洪澄、白雪山、白如冰等人领导下奇袭解家沟,杀了高利贷者高潘及收款衙役九个半(一人的脖子上被砍了一刀,未死),李合邦组织党团员在镇外监视定息焉的敌驻军,配合了行动。“解家沟暴动”传遍了陕北的山山沟沟,人民欢欣鼓舞,反动派胆战心惊。之后又到花岩寺,店子沟等地消灭了几个民团。

谢子长要求:清涧的枪归清涧,安定的枪归安定。于是一支队的十几个人,十几条枪由张承忠、崔正冉带回安定了。不久张承忠调任神府县委书记。

3.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者领导者

马明方

马明方 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45年6月,党的七大选举尚在新疆盛世才狱中而缺席的马明方为中央候补委员,1956年,被选为八大中央委员。他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近50年的革命

生涯中,他历经艰险而坚贞不屈,屡遭磨难而奋斗不止,始终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明方1905年生,陕西米脂人。1925年在绥德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到西安国民军史可轩部做兵运工作。1927年回到陕北,先后在绥德、横山、米脂等县任中共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中深入农村恢复中共组织。1931年任中共陕北特委代理书记。1933年主持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作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决定,会后深入游击区,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

1935年1月,马明方任中共陕北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8年去苏联学习。1941年回国途经新疆时,曾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拘禁,1943年4月2日被捕入狱。狱中参与领导绝食斗争。1945年获释出狱,回到延安。同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6年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兼中共晋南工委书记。1947年曾参加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明方历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54年秋至1960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财贸部部长。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冬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三书记。他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中,受诬陷迫害,于1974年8月12日逝世。1979年12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马文瑞

马文瑞(1912-2004),陕西子洲人,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马文瑞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2004年1月3日6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马文瑞1912年11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今子洲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米脂县三民二中上学期间,因组织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被迫离校,从此全身心投入秘密革命工作。先后任共青团绥德西区区委书记、共青团绥德县委书记,在白色恐怖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坚持对敌斗争。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任中共绥德县委常委。

1929年,他参与领导了绥德饥民斗争,在陕北产生重大政治影响。1930年8月起,先后任中共安定县(今子长县)北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他自觉抵制“立三路线”的严重干扰,在陕北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保存了安定县的革命力量。

1931年9月,吴岱峰、阎红彦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马文瑞和陕北人民倾其所有大力支持自己的子弟兵,使游击队得到极大的发展壮大,由100人不到迅速扩大到500余人。1932年2月,任中共陕北特委南路特派员,负责恢复清涧、延川、安定、延长、延安等县党的组织。他不畏艰险,坚持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为当地基层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其间还到横山、榆林等白色恐怖更为严重的地区开展工作。同年7月,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兼团特委书记,参与领导筹备召开陕北革命史上重要的第四次特委扩大会议。会后面对敌人的疯狂镇压,他毫不畏惧,坚持斗争,组建神府等十多支游击队,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崔田夫

崔田夫 原名崔文宪,毛泽东为其更名为田夫,1902年生,绥德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崔田夫先后任中共陕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主任、省视察室专员、陕北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78年11月17日在西安病逝。

建立陕北游击队

崔田夫曾任中共铁茄坪村支部书记,1929年7月任中共绥清中心区委书记,崔田民、张承忠(组织委员)、崔正冉为委员。此前,国民党绥德南区薛家峁镇民团团总薛运通,把群众为防灾荒贮存的“义仓粮”卖给井岳秀的军队,从中贪污。当时还是南区区委委员的崔田夫,根据区委的决定,组织群众开展要回义仓粮的斗争。他印发传单,走村串户,发动群众,争取各村的粮正也站在饥民一边,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3年7月,在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上,崔当选为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刚上任,特委机关就被破坏,几位共产党员干部惨遭杀害,一些共产党员隐蔽起来。在腥风血雨中,他扛起锄头以打短工为名,到处寻找共产党员。找到了搞武装的高朗亭,委任高为绥(德)清(涧)游击二支队队长,开辟绥清红色区域;派崔正冉到定息墕的安沟村,镇压国民党要粮草的高正东,然后到王家沟村,筹建红五支队;又到佳县南区,派人找到特委委员马明方、马文瑞、张达志、高长久等,召开特委会议,重新部署了整建党团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工作。会后,他和崔田民一起重建了绥德、清涧党组织,整顿了红二支队,镇压了清涧解家沟一带的包粮人和国民党绥德南区区长薛运通;帮助王聚德、白如冰、唐洪澄建立起王家山、袁家沟、马家山中共支部,组织了赤卫军和贫农团,开辟了绥清红色区域;让张承忠领导的在绥清活动的一支队回到安定,在谢子长领导下得到了扩大。又派张承忠任神府书记和三支队政委。不久还成立了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安定、绥清、佳吴、神府各地都开辟了大批村庄,陕北有了游击根据地。

艰苦工作

1934年夏,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崔文运被敌杀害,崔田夫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侄子被捕入狱,敌人设下圈套,逼其就范。在自己亲人可能被杀害的严峻考验面前,他毅然部署好党的工作,前往天津向中共中央派驻北方代表汇报陕北革命斗争情况。回陕北后又经过一段艰苦工作,到1935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所辖区域成立党、团县委各17个、游击支队10个,将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改建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并召开陕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使陕北苏区得到发展与巩固。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成立,崔被选为工委委员、代理书记。同年5月,工委书记惠子俊到任,崔改任工委组织部部长。9月,西北工委撤销,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崔调瓦窑堡市,任中共市委书记、市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长征到陕北的中共中央撤销了陕甘晋省,成立陕北省和陕甘省,崔为中共陕北省委委员。1936年2月恢复安定县建制,崔任安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7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崔为特区党委委员、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张达志

张达志 原名锦瑞,陕西佳县人,陕北红军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达志,1911年生于陕西葭县(今佳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葭县县委书记、陕北特委委员。1934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任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政治委员兼一团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政治委员、七十八师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参加了陕北苏区反“围剿”和劳山、直罗镇、东征等战役。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陕北独立一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警备六团政治委员,第一二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塞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绥蒙区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创建雁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游击司令员,绥德军分区司令员,警备二旅旅长,陕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军长,参加了绥远、集宁、晋中、太原、兰州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后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2、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崔田民

崔田民(1912-1991),曾用名崔逢吉,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共绥清中心区委委员、中共陕北特委委员,深入到神府、绥清、安(定)延(川)、米、佳、吴等县推动党的游击队的工作。主持了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成立,参加了组建第五支队,参加领导了清涧解家沟暴动。

崔田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六八九团政治委员,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1991年1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赵伯平

赵伯平(1902-1993)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02年生,陕西省蓝田县人。又名赵绍平。农民家庭出身,早年投身革命。赵伯平同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蓝田县委书记、特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宣传部、统战部、组织部部长及省委常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省工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部长、西安市委书记、省委第二书记、省长;1963年1月任全国人大副秘书长、1965年1月任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9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法治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26年在蓝田、长安一带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支部书记、农民协会主任。1928年3月任中共蓝田县委书记。1929年春任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巡视员和省委组织干事。1930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北特别委员会书记(至1932年秋)。同刘志丹等人开展游击战争,参加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3年3月任中共陕北特别区委员会委员。3月至5月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代理军事(部长)。5月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获释。同月至1937年2月任中共陕西省委民运指导委员会主任。

1937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务委员、省委民运部部长,1938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1939年5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1941年春任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陕甘宁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秘书长。1945年担任陕甘宁边区文艺界协会主席。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1946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1946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工作委员会书记。1947年3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关中地委副书记兼国民党统治区工委书记。1948年1月任关中地委书记兼关中军分区政治委员。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书长兼城工部副部长。

离休后撰写革命回忆录,还创作有《新考试》《大上当》《抓汉奸》《祁半仙》《特种学校》等现代秦腔剧本,改编《民族魂》《石达开》《三滴血》等剧本,参加抢救弦板等传统剧种。1993年5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高朗亭

高朗亭 1913年生,陕西省延川县人。又名高明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春在延川县参与收缴反动民团的枪支,组建了一支革命武装:延川游击队,任游击队政治委员。4月任红军西北先锋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2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队长。1933年4月至5月任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8月至10月任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1934年1月至2月任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支队长。1935年8月任中共延长县委书记。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侦察科科长兼医疗卫生科科长、陕北红军医院院长。参加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至19

39年3月任延安市自卫军团团长。1937年11月至1940年2月任延安市市长。1938年4月至1941年12月任中共安定县委书记、甘肃省合水县县长。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武装动员部部长。1942年6月起任中共西北局民兵工作委员会委员、主任。同年下半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大队长。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副政治委员、陇东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至1945年10月)。11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陇东警备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6月起任绥德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0月任榆横军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联防军区警备第二旅副政治委员。1949年5月任宝鸡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榆林、沙家店、扶眉等战役。

1950年2月任西北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955年5月任青海军区司令员、中共青海省委常务委员。1955年11月任青海军区党的监察委员会书记。1956年8月任青海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1960年9月起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副主任。后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七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1994年7月8日在合肥逝世。是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张承忠

张承忠(1908-1936),张承忠是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是神府根据地主要领导者之一,又名晨钟,代号“程咬金”。绥德县张家山村人。出生在一个有文化的贫苦农民家庭。后全家迁往清涧解家沟镇张家砭村。幼时就读于清涧县第二高小(在高杰村),1924年考入绥德四师,在李子洲、杨明轩等的影响下,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校时,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经常到铁茄坪、崔家湾一带发动农民运动,反高利贷、反苛捐杂税,号召农民成立农会,为自己的生存斗争。

1927年8月,绥师被封闭后,张承忠先后在店子沟、花岩寺、楼则塌小学任教,并任党支部书记,秘密宣传革命思想。1928年创建了中共清涧东区区委,他任区委书记,后又与周继丰、高克林、邓重庆等创建了中共清涧店则沟区委,曾任区委书记。1929年起任绥德南区区委组织委员。后改为绥清中心区委,书记崔田夫,委员张承忠(组织)、崔田民、崔正冉。

受陕北特委派遣1932年到高朗亭的抗日先锋队任经济员(党的负责人),10月1日,改为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承忠任经济员。他积极参加打土豪、分财粮、烧契约和宣传发动群众工作。1933年4月,九支队改编为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承忠任支队党委委员、经济员。5月1日一支队15人南下,向红二十六军学习。在旬邑阳坡头与红二团会合。刘志丹派杨仲远任一支队政委,派马佩勋为副支队长,并带十多名队员。5月下旬一支队回返陕北。

1933年8月,传达陕北特委高起家洼会议精神以后,绥清地区的革命斗争渐由秘密转向公开。8月初,红一支队再次南下在瓦子川和红二十六军会合。会见了习仲勋、王泰吉、杨森等领导。9月初迎接刘志丹、王世泰、魏武等脱险回来。一支队成了二十六军的主力,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打了几个大胜仗。之后一支队返回。在枣树坪战斗失利,队长强世清负重伤。部队由白德胜指挥。后在王家堡战斗中政委魏武牺牲,部队损失严重,此后由承忠任支队政委。为避重敌围追、粉碎政变阴谋,决定分散活动。白德胜和张承忠带一队转入延川、王效曾、刘明山带一队到吴堡。因不能立足,两队又都退回安定。会合后,为保存人员和武器,避免在强敌包围下全军覆没,支队决定压枪分散,隐蔽活动,待机再干。于是承忠带了5人和6支枪回到清涧地区,在小岔则和白如冰接上头,决定和红二支队一起开展武装斗争。张承忠派遣张家修、李向海、苏力厚三人扮作江湖艺人,边走边唱,到安定黑窑沟和任瑞林等取得联系,取回长枪9支,同时带来一支队的6个队员在清涧地区恢复活动。

1933年腊月初七晚,崔田民、张承忠、白雪山、唐洪澄、白如冰、王聚德等一、二支队的领导在清涧东区安家山开会。根据解家沟共产党员白玉华的报告,白天在解家沟集上,豪绅、衙役到处抓人,用铁链锁人,向穷人逼收粮款。于是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公开打击敌人,为民除害。快到半夜,红一、二支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解家沟,当场杀了九个半(一个被砍未死,后逃跑)豪绅衙役和高利贷者。李合邦带领党团员在通往定息焉的路口监视敌驻军。红一、二支队的这次革命行动,成了清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转折点。陕北民歌唱道:“三十三年世事乱,起了些红军要共产。一、二支队天兵降,解家沟镇上闪红光。一黑夜杀了九个半,收款委员和班头,还有放高利贷的黑高潘。开牢放人烧债券,红军为救咱受苦汉”。

1929年至1934年承忠多次会见刘志丹请示和研究工作。1933年12月底张承忠和白如冰在袁家沟迎接了中共北方局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并全面汇报了工作。

1934年二三月间,陕北特委调张承忠任神木县委书记,他指挥游击队主动出击,扩展根据地,发展了2700多名共产党员。建立了共青团的组织,发展团员1100多名,红军发展到几百人,并于1934年9月18日正式成立了红三团,王兆相任团长,张承忠任党委书记(负责红军党的建设和经济供给)、政委。还建立了几支游击队,成立了儿童团、赤卫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同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1935年6月,承忠任神府工委书记,建立了神木东、西、北三个县委和府谷县委、佳芦县委,共辖五个县委。当时神府根据地的版图,南北约四百多华里,东西一百几十华里。面积四万二千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包括23个行政区(含山西的三个秘密区)。陕北特委根据中央北方代表的指示,于1935年1月30日,在安定白庙岔将陕北独立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辖一、二、三团。三团因榆林敌军重兵围困,无法南下与师主力会合,坚持在神府地区战斗。故将五团改编为三团。神府原三团改编为神府独立团。

由于当时全党执行了“左倾”路线,加之敌人的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党组织和红军受到了巨大损失。张承忠和工委的其他领导乔钟灵、王恩惠、毛凤翔、刘长亮及红军的王兆相等,坚持斗争,毫不动摇。无吃喝,无被褥,无住处,仍然聚集红军,周密计划,消灭敌人。终于使形势逐渐好转。直到中央红军到陕北。

1935年12月,中央决定将神府苏区改为特区,由中央直接领导,调张承忠去中央党校学习。因敌人封锁,未成行。后任榆林工委书记,负责榆林、佳芦、佳县、米东四个县委。准备到榆林县东部、佳县北部毛谷川、芦家庄一带开创根据地,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押送绥德。受尽严刑拷打、拒绝高官引诱。于1936年古历七月二十七日在绥德被害,时年仅28岁。

张承忠短暂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布陕北各县,至今绥德、清涧、子长、神木、府谷的乡亲们仍然怀念着他。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出资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张承忠烈士纪念碑,清涧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也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的子孙后人、战友、当地群众和青少年每逢清明节,都去扫墓,缅怀先烈。

承忠的兄弟中有3人为革命牺牲,三弟张承礼是老红军,1934年4月加入了工农红军陕北第四游击支队,作战受伤后调绥德县政府工作,任县委委员兼内务部长,还曾任县剧团团长。当时李万春是绥德县县长,县政府就在张承忠家。四弟、五弟抗日期间参加了革命。父亲张楼为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1951年作为陕甘宁边区人民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出席了毛主席在怀仁堂的宴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部政委崔田民中将题联:

承忠对党无限忠诚堪称党员模范

为国为民英勇牺牲不愧革命英雄

贺晋年

贺晋年 1910年10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是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1924年考入瓦窑堡高小。1927年考取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这期间他阅读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反饥饿斗争,并于1928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起,先后被派往陕西、甘肃的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1932年5月参加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任骑兵大队副大队长。后到兰州公安局工作,1933年2月参加兰州水北门暴动。同年10月到安定,任中共安定北区区委书记。1934年6月任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7月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所部与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后,参加了陕甘边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同年9月任红二十七军第一团团长。1935年9月任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师长,参加了崂山、榆林桥、直罗镇等战斗和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春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红二十七军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率部到三边地区剿匪,后到米脂守卫黄河河防。

1939年兼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10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长。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1946年10月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剿灭土匪谢文东、李华堂部的战斗。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参加了四平战役。同年8月任第七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8月任第十一纵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司令员(军长)。率部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任第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八军军长,率部南下江西,10月兼赣南军区司令员、赣南区党委书记。1950年5月兼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6月,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提议,贺晋年调东北军区,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参与组织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工作。1954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同年10月任装甲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中共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1982年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年5月11日7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马万里

马万里同志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原名惠世温,陕西省清涧县师家园则乡小岔子村人。生于1904年,于1977年5月31日在西安病逝,享年73岁。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后外出揽工,帮父亲养活弟妹。农闲时上冬学,认了不少字,是当地有名的陕北道情歌手。他体验到了世道的不公正,心想着,怎样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呢?

1927年阴历八月七日,由本村惠志明、马亮古(1926年的党员)介绍,和惠思贤、惠志琛等8人一起加入共产党。11月担任党支部书记。走上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道路。1928年任清涧城区支部书记。10月份参加组织了城区的抗粮抗租斗争,名扬乡里。

1932年4月8日刘善忠、高朗亭在延川县委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抗日先锋队”,陕北特委派张承忠、崔正冉去联系,一月余未找到。后马万里见到了先锋队,报告了特委。从此,先锋队与特委建立了联系,并归特委领导。1933年正月,特委派了十余名党团员去加强游击队。有马万里、贺吉祥、李成荣等。成立了队党委,书记马万里,委员有艾飞龙、高朗亭、张承忠、王保民、景乐礼。

1933年1月,马万里、张毅忱来到神府,7月由马万里、温世恭等七八人组成特务队。1933年10月马万里回到神府,传达了特委指示。11月7日在松树峰正式改编特务队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王兆相,政委马万里。为避反动政府“悬赏捉拿”,由原名惠世温更名为马万里,王浩更名为马二,惠世良为马三,白炳炘(马义)为马四,惠世恭为马五。从此,真名不彰。马万里还曾任六支队政委。

1933年任清涧城区区委书记。12月调特委机关工作。1934年3月8日在绥德南区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队长崔正冉,政委马万里。

1934年7月8日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谢子长,政委郭洪涛,参谋长贺晋年。一支队队长谢绍安,二支队队长白雪山,政委马万里,五支队队长崔正冉,政委王子文。1934年10月成立红二团,马万里任政委,扬琪任团长,胞弟惠世良任参谋长。

1935年1月,在中国工农红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二团任政治委员,任山任团长。

1935年任绥、米、清红军二、五纵队总指挥。10月任陕北红军补充师师政委,张富田任师长,曹化山任政治部主任。11月中央红军长征队伍到达陕北瓦窑堡,马万里同志将3000名战士划归中央红军,并补充8000套军衣。

1936年任陕甘宁游击队司令。1938年2月在瓦窑堡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在延长警备五团任政委。1940年在延安中央军事研究班学习。结业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科科长。时林伯渠任政府主席。1941年任靖边县长。

1942年任定边保安处长、团长。1945年任定边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任西北局军事部长,兼绥德作战总指挥。1948年任延安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员,贺龙任司令员,王维舟任政治委员。马万里同志同时兼任延安城防司令部司令,并兼陕甘宁青缉私大队长。1949年任黄龙军分区副司令员。1950年任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1953年1月在西北农具厂任厂长。著名的解放牌水车就是他们厂生产的。1958年任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10月任洛河工程(国家工程,周总理签发的任命书)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60年任榆林专署副专员。1964任省视察室视察专员至终。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