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有其特定、明确的定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的解释,所谓政变,通常指统治集团少数人通过密谋,用政治手段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径实现国家权力转移的行为。⑶政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下而上,篡夺国家最高领导权。如果说“戊戌政变”的确发生过,那么,是因为慈禧太后等少数顽固派“用政治手段或暴力手段”,从光绪帝手里突然夺回国家最高领导权。可是,在戊戌变法时段乃至整个光绪年间,光绪皇帝何时执掌过国家最高权力?
亲政之前,光绪帝毫无实权,这是无庸置疑的。光绪不但在政事上无权可言,而且,连打理自己的私生活的权利都被残忍地剥夺。
应该说,刚入宫的那段岁月,慈禧太后还是很疼爱自己的亲侄子光绪(也是亲外甥)的。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瞿鸿禨(1850-1918,湖南长沙人)在《圣德记略》中披露,有一次,慈禧太后在谈及光绪时,颇为动情地说:
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慈禧还反复挑选,最终确定书法、学问、人品都闻名遐迩的翁同龢、孙家鼐等鸿儒做光绪的师傅。翁同龢为光绪帝授课时,慈禧多次亲临毓庆宫,检查教学。每天放学后,光绪帝也像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去见慈禧,背诵当日功课。光绪十一年,当慈禧发现小光绪的作文颇有进步之时,降下懿旨,要求把“(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十三岁年时,她又让光绪帝实习政务。大臣们递上奏折,慈禧总是让光绪帝先看一遍,她提出处理意见后,再给小皇帝解释这样决策的道理,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同时,她还让翁同龢、孙家鼐等给光绪帝增加了讲解奏折的内容。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慈禧与光绪帝感情融洽的黄金时期。慈禧对光绪帝的表现也很满意,表扬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慈禧不慈,晚年犹嬉。她不仅工于心计、权欲无极,而且翻手覆云、冷酷无情。为了稳坐“女皇”宝座,她在物质上、精神上对光绪进行控制,恩威并施,可以说是心狠手辣。特别是发现光绪不太听话之后,更是脸色陡变,采用种种手段,对光绪皇帝加以虐待,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光绪帝整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像忍辱负重的汉献帝似的,过着非人般的生活。苏勋丞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回忆道:
光绪……是属猴的,那时约30多岁,中等身材,瘦长脸,面色苍白,体质赢弱。我们从未见他笑过。说实在的,他过的是囚犯生活,怎么能乐起来呀!慈禧每日三宴,每宴108样菜,光绪却没有这个排场。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样菜命人给光绪送去,以示慈爱;有时,三四样菜要分三四次“赏”,每送一次,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连一顿安生饭也吃不成。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可以就着慈禧的桌子吃。我们那时都私下猜疑,光绪瘦弱,多半是差了点饭食。慈禧怕光绪再反对他,监视光绪很紧,每次去万寿山,都带光绪同行,说是疼光绪,形影不离,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押在马后的犯人罢了……(1)
苏勋丞是河南永城人。1901年,他经老乡介绍,到袁世凯所建的武卫前军当兵,被编入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武卫右军的统领是后来的“辫帅”张勋(1854—1923年,江西奉新人)。1902年1月,《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从西安经洛阳、开封等地,回到北京,为了自身安全,慈禧命令张勋所带的武卫前军右翼第一营作为自己的担负警卫任务。每天晚上5点至次日早上7点在皇宫站岗;慈禧和光绪外出时,也跟随保驾,一直到1905年才撤出去。苏勋丞在值勤时,多次见到慈禧和光绪,并近距离地观察了宫廷内的生活情形。他在这里所回忆的是戊戌变法后光绪的悲惨遭遇。实际上,在戊戌变法之前,光绪皇帝身边也是眼线密布,活动受限,内心十分不爽。
慈禧太后,二十多岁就成为寡妇。那正是她如狼似虎时节,手握重权的她,岂能耐得住紫禁城里的寂寞?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于是,慈禧绯闻便越过高墙徐徐传到宫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悄悄交流的“精彩段子”。如慈禧喝药坠胎、慈禧同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床第情缘、慈禧与荣禄以及李莲英不清不白的关系等等。但陈灨一(1882—1953,江西新城人,曾在民国初年担任袁世凯幕僚)在笔记中指出:世上流传的慈禧太后**段子,不下数十件,大都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之谈。以我所听到的,某部侍郎连夜逃跑一事,真实可信,此事足见慈禧之荒**无度。政界大老大多都知道这个故事。某部侍郎,安徽人,风华正茂,皮肤白皙,一表人才。一天,慈禧在听取他的工作汇报时,两眼直钩钩的盯着他,一见钟情,禁不住欲火中烧。按照清朝规矩,官员晋见太后时,只能俯首猫腰蹶腚,跪在地上,如果违反,那是大不敬、杀无赦。所以,该侍郎并不知道慈禧的心意。汇报完毕,侍郎退下去休息,慈禧就密遣心腹李莲英过去打探他的意见,说太后准备将其留在宫中,办理“机要”。该侍郎一听就明白了,他佯装答应,到了夜里,却乘机逃了出来,从此变名易姓,终身不仕。⑸
年老体衰之后,慈禧在情欲方面似乎有所收敛,却久病成医,深谙“用情感软刀子杀人”的精髓。这也成为她企图降服光绪的一把暗器。
光绪有一位皇后、两个妃子,皇后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隆裕,无论相貌、才学、性情,光绪都不中意,但是,由于是慈禧太后敲定的,光绪帝只能“照单收下”。两个妃子谨妃、珍妃姊妹二人,也是慈禧太后挑选的。隆裕比光绪大三岁,生在宫外,见多识广,据说,由于**不谐,两个人的感情产生裂痕。后来,光绪“移情别恋”,对皇后采取冷淡态度,却与年少活泼的珍妃打得火热,引得隆裕醋性大发,频频向大姨妈告状……夫妻关系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慈禧与光绪的“母子”关系,也为光绪皇帝悲惨的后半生埋下伏笔。清史专家谢俊美指出:“西太后为什么让隆裕去做皇后?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光绪皇帝,实际上西太后为了自己掌权,各方面都设计好,最后把光绪变成一个傀儡。”长期的精神虐待和思想压抑,使光绪皇帝的健康大受影响,“光绪幼年即身体虚弱,大婚之前稍感风寒,必头疼体瘦,年仅十五六岁已弱不禁风,二十七八岁患耳鸣脑响,渐次加重,又长期遗精。”⑹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残酷、太可怕了。
光绪帝生于1871年8月14日,按照祖制规定,1887年2月7日(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朝廷为虚岁16岁的光绪举行了亲政典礼,慈禧太后改为“训政”,实际上还是她当权;1889年3月4日(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朝廷再次为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慈禧太后不得不正式宣布“归政”,驻跸颐和园。
亲政后,修复了颐和园,专门用来颐养母后慈禧;每隔一天前往颐和园,向慈禧请安;每日各地上报的奏折,皇上阅读后,都要密封好,派人送到颐和园,请慈禧审阅、指示。⑺“太后此时,表面上虽不与闻国政,实则未尝一日离去大权。身虽在颐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也。”⑻光绪也非常“懂事”,“处理哪一件事情,都刻意求工的模仿着太后的旧规,这不用说自然是很使太后高兴的了。可惜太后的雄心太大,光绪纵然如此谨慎小心,她还不能完全满意。后来,她又知照光绪遇事必须先禀告她,然后再决定办法。于是,光绪的亲政便成了一句面子上的空话,全部的政权依然牢牢地握在太后自己的手掌里,等于她不曾退休一样。”⑼
恽毓鼎(1862—1917),字薇孙,河北大兴人。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他长期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其工作职责就是记录光绪每天的起居言行,对他的习性和事迹非常熟悉。光绪帝驾崩后,葬在河北易县的崇陵。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在清朝灭亡前夕,恽毓鼎写成了光绪传《崇陵传信录》,其中,对于慈禧太后专权,荣禄策划另立大阿哥、谋废光绪帝,以及义和团运动等记录得尤为详细,是研究晚清宫廷政治活动的重要史料。在《前言》中,恽毓鼎写下这样一段声情并茂、可感可叹的文字:
缅维先帝御宇,不为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紧制,终於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毓鼎侍左右,近且久。天颜戚戚,常若不愉,未尝一日展容舒气也。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