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软实力战略辨析:背景、目标、要素_二、中国软实力战略的目标

二、中国软实力战略的目标

战略具有时代性、国别性、全局性的特质。战略效能的发挥基于特定战略资源的运筹。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解决影响一国特定发展阶段上面临的主要矛盾。

那么,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当前中国面临哪些主要矛盾?中国的软实力战略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战略目标呢?循着这样的思路,本文提出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三大战略目标。

1.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国际舆论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具有心理约束力的群体性意见和言论,是一种群体的态度倾向,是一种尚未理论化、系统化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氛围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公众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于一国的国际舆论,无论真实的抑或是歪曲的,都代表了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公众对一国的基本感性认识,事关一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一国的国际舆论一经形成,就会对公众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作用表现为,使人们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并接受一定的意见。虽然它仅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人们在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便使人们的心理尽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加之,现今世界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舆论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持续时间更长,也使国际舆论对世界各国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共有近200个主权国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外部世界也都是基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认知和理解的。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空前地扩大了。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被政治边界、意识形态等客观因素现实地阻隔着。特别是在日常的国际交往中,不同的历史文化,更多地是基于特定政治利益而形成的或制造的偏见、成见等因素,极大地阻挠着人们之间的交流。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深刻地指出:“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捉摸、最具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够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成见呢?有人进行了回答。“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他们,就会愉快地校正他们。而且我们还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始于何时、始于何处、如何被我们继承、我们为什么接受。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它能使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学校课本、传统、小说、戏剧、绘画、言论把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此人的头脑,把另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彼人的头脑。”毫无疑问,我们期待和欣赏这样的反思,这无疑有助于世界的和谐。可是,放眼当今世界,这样的反思实在太少,成见组成的世界舆论正在制造着隔阂、冲突,甚至是战争。

对于加速崛起的中国来说,中国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随便浏览国外著名新闻社和报纸的网站,关于中国的报道如汪洋大海。在报道的层面上,上到外交战略、国内政治,下到风景名胜、百姓生活,真可谓事无巨细。这其中既有和谐友善的声音,也有基于想象和成见的歪曲、甚至放肆攻击。在当今这样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的国际形象被以极高的速度和频率呈现在世界各个角落。

一般而言,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无疑将为一国外交政策的推行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恶劣的国际舆论环境无疑会使一国外交政策运行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提醒着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熟练地博弈于世界权力场之时,更要注重国际舆论的引导和

塑造。当前,国内政界、学界和民间对于国际舆论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思考要求中国必须把公众外交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通过政府推动下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世界公众说明中国,把客观、真实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给世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2.注入硬实力发展的新动力

软实力与硬实力是相辅相成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硬权力和软权力相辅相成,因为他们都是以影响他人行为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的性质和资源的实在程度不同。支配力——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依赖于通过强迫或引诱的方式发挥作用。吸纳力——左右他人愿望的能力——依赖于一国文化和价值的吸引力,或者依赖于通过操纵政治议程的选择,让别人感到自身的目标不切实际而放弃表达个人愿望的能力。”

客观地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中国吸引力提升、影响力增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在强调自身的发展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根本基点上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明确提出要提高在经济建设中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而软实力在促进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上,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国际制度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世界各国开展竞争,借助国际资源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国际制度中,能够有效利用有关规则,通过议程设置等外交斗争手段,为本国获得现实利益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经历了艰苦的“复关”和“入世”谈判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成员。加入WTO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从此,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最快的历史时期。195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为206.4亿美元。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2008年达到59.8%。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迅速提升。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0.8%,在世界贸易中居第29位。2004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7.9%。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国际制度熟悉程度的深化,外交斗争的策略更加成熟,中国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

吸引力是软实力战略效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一国吸引直接投资的能力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978年前的29年,中国基本上没有外商直接投资(FDI)。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1979年中国FDI总量只有8万美元,1980年为0.57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4.9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60倍;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07.2亿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长了近11倍;2008年中国的FDI达到了924亿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8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8526.2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

综上所述,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中国在把改革发展的基点放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同时,必须顺应形势发展,通过软实力战略的构建,为中国硬实力的增长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毕竟,硬实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一个硬实力更加强大的中国,才具备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

3.探索世界新秩序的新路径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为联合国这一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71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1年,在全球化浪潮中搏击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该组织第143个成员国,中国以积极稳健的步伐进入世界经济的激流。截至2008年,中国共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多边外交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中国成立时起,作为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之害的第三世界一员,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过精辟的论述。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中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理念,为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理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参照系。

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他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关系的现实运作。同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在讲话的结尾处,胡锦涛指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联结在一起,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指出: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进一步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

和谐世界是中国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时代化表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意。一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世界,必定是一个日益趋于和谐的世界,是一个世界各国共享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世界。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促使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呼声。那么,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架构必然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制度,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国际制度必将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崛起中的大国,随着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的日益加快,影响力日益重大,国际制度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施展影响力,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重要舞台。

由此可见,积极地参与国际制度,有效地影响国际制度,不失时机地参与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的构建,将成为21世纪中国外交的核心使命之一。国际制度也必将以其多边主义的理念、积极协商的磨炼,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几何级数的作用。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